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对整个中国经济未来图景的想象和期望。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走向及发展轨迹是怎样的呢?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又将给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资本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求变,将给开放中的中国金融改革带来哪些启迪?
在此背景下,4月25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在深圳隆重举行,在其中的“金融分论坛”上,一众意见领袖及企业高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在资本与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肖耿认为,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关键,是能否作为中国融入全球供应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最重要的一个桥头堡。金融非常特殊,不可能是支离破碎的,金融是一个体系,因为钱是流动的。在政策层面是需要考虑把香港作为一个金融体系样板,大湾区要向香港的金融体制靠融,使得大湾区、海南和全国各地分布的自贸区,形成离岸金融生态圈。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在演讲中认为,当前,粤港澳三地由于监管机制的不同,在金融要素的流通上还受到限制。未来可以探索通过科技数字化、线上化的金融的创新体验,基于开放银行的模式,熨平不同地域的体验。在数字交换这一块,跨境数字传输也变成很重要的讨论话题,怎么样在保证用户的信息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做这些信息的传递,也是当前很重要的尝试。
美信联邦联合创始人吴晓雯在演讲中认为,相信大湾区未来会是中国净资本流动和资本跨境自由化的试点区域,也会促进中国个人财富管理在境外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个人离岸业务相信会有比较大的创新发展,资产管理的行业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升,深圳将来也会成为资产管理中心。
吴晓雯在发言中坚信,依托大湾区的优势,深圳跟香港两地生活上的便利或者是人员成本流通的便利,相信未来会加深深圳金融中心地位和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力。
平安证券总经理助理杨敬东在演讲中表示,金融和科技创新是重要的驱动因子,从发展潜力来看,深圳在创新、金融方面确实有比较好的基础,也包括微众银行、平安系都是因为有深圳创新的基因来推动的。科技创新主要基于两点:第一就是融合,深度融合。还有一个就是产研的深度融合,基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把香港、澳门和中国内地几个城市一起合作。
在演讲环节结束后,部分与会嘉宾还参与后续的论坛讨论环节,围绕如何加强科技金融载体建设,深化特色金融合作发展,以及如何推进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丰富投资产品的类别、渠道等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WeLab虚拟银行董事会主席陈家强教授在论坛发言中表示,现在有很多政策瓶颈问题,比如说很多事情没有正常的渠道让中国老百姓把他的资产做国际配产配置。从大湾区成长到发展,这是必须的,大湾区要成为跟国际接轨的地区,这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中间的过程,在政策方面解决一些瓶颈问题,让香港也好,内地也好,先开放一些,让老百姓享受到国际金融服务,这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富途总经理邬必伟在论坛发言中认为,在两地融合当中,是一个道、一个术的问题。“我认为在道的层面上是香港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在术的层面上,我认为香港是有巨大的短板。”邬必伟分析香港的核心就是金融跟地产两块,而现在在新经济的时代当中,很难找到非常优秀、合适、可用的科技人才,这是香港在未来发展当中会碰到的一个非常大的短板。
邬必伟认为,现在有了粤港澳大湾区,而深圳是全中国或全世界科技人才最多的一个地方,对于香港是一个巨大的补充。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是对香港、内地两侧都是有很大的好处。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肖耿在论坛环节的发言中认为,要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把大湾区的资产像香港的资产一样,全球定价,市场定价,而且充分竞争,严格监管。要实现这个,最快的手段就是把大湾区划出来,这样才能使得大湾区和香港有足够的规模,足够的多样性,让所有这些资产,包括房地产、金融资产在全球定价,充分流动。